善易堂易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

陈克恭:中西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世界认知

时间:2024-04-07人气:

陈克恭:中西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世界认知

与其他学者不同,陈克恭用科学方法,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易经八卦,通过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古文献学等等领域不同角度的视野,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熔于一炉。这种打破学科畛域的综合性研究陈克恭:中西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世界认知,让易经八卦呈现出新的面貌,并富于时代气息。

2023年6月21日,甘肃天水,凤凰网和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3年(癸卯)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陈克恭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展示了从数学解释太极、阴阳、八卦的方法论,进而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要重视与现代科学的融合。论坛期间,陈克恭接受了凤凰网的专访,就此作了更深入的分享。他认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观察世界的不同维度,而世界是统一的整体之物。在自然科学里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把“数学”抽掉之后,自然科学会坍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如果把“阴阳”抽掉,中国传统文化就解体了。但是阴阳可以用数学去解读,用数学这种世界语言解读我们的文化,既能走出国门,又能走入人心、走入实际。因此中西应该互补,文理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以下是整理后的访谈实录:

陈克恭,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黄河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接受凤凰网专访。

如何用数学去解读“阴阳”?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借助于科学技术

凤凰网:传说伏羲创造了八卦,迄今为止,关于八卦和周易的研究涉及到哲学、政治、科学,还有天文学、医学,甚至还有一个占卜、风水等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冯时先生就是把它跟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联系起来做研究。我注意到,您的研究是把它和数学、几何、物理联系起来,并且把它推而广之,将事理、学理和哲理统一起来。现代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学科是越分越细,各个学科之间界限分明。但是,您这种统一,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您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

陈克恭: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我的工作也是受冯时先生学术思想的启发,用几何方法表达“易与天地准”的探索。以前在大学做党委书记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这就涉及到人和事物的整体性问题,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一”或“多”的问题。我们知道,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比如说我们眼前的这个花盆,我正面看,只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从侧面看也只是一个正方形的面,但是从上边往下看则是一个圆。同一事物,从不同维度观察,看到的影像或许是不一样的,然而都来源于同一事物。

同样,所有存在之事物陈克恭:中西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世界认知,我们把它“一分为二”归属为人文的或自然的,这就是一个观察视角。基于这种视角我们就把学科也分成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同一维度的不同两面去认识事物。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事物分为古代或今天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去考察。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学问分成中国的和西方的,中和西也是一个观察事物的维度。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看世界,虽然所得不同,但这个世界变了没有?没变。世界就是“一”,就是统一的整体之物。

那么各个学科、不同视角之间就没有联系吗?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联系是什么?是数。还是回到花盆上来,你无论从哪个方向去看这个花盆,它的高度是没变的,它的长度宽度和直径也是没有变的。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看,它都处于这三个不变之数所组成的三维坐标系中,所以不同的视角无法逃脱这种整体的关联性。机械师正是是利用数的这种关联性,用三视图把这个物品精准的制造出来。

我们目前大学的分科教学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使学生获得了从不同维度去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最后我们一定不能丧失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事物的整体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是通过事物之数建构的!所以就整个科学体系可分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但这里边统摄科学的是什么?是数学。如果在各个自然科学的体系里边把数学抽掉,科学大厦的体系就会坍塌。数为什么具有这样神秘的特性?对此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人类对于自然的这种认知能力、解读能力从哪里来?他认为是个谜。是谁给了人类通过数去了解自然、去把握自然的能力,这的确是个谜。

陈克恭在“2023年(癸卯)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说他只相信数学。我相信他说这个话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而是因为他从哲学层面对数学的理解。他说所有的学科只能是无限接近了真理,但是只有数学才是真正的真理,只有数学是能够真正反映事物的客观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所说的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其本质是尊重或崇尚数学,是数学统一了事物。事物的事理、哲理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理,最后靠什么东西去统一?靠数学去统一。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文化座谈会上提出一个最新的重大命题,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本就蕴含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从共性上来说,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一定有共同特征,这个共同特征是跨越民族的、跨越国度的、跨越种族的。这种存在于现代化之路中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我认为,从学理上讲,就是科学、就是数学。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被科学技术所支撑,它就绝不可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除了共性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个性是什么?它能被数学所表达吗?

伏羲祭祀大典上广泛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独有的、特殊的、本质性的特征是什么?我跟很多学者交流,大家共同的认识就是“阴阳”观念。在自然科学里,把“数学”抽掉之后,自然科学会坍塌。在广袤、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海洋里,如果把“阴阳”抽掉,中国传统文化就解体了。

如何用数学去解读“阴阳”?《说文解字》中说太阳照到的一面是阳,照不到的一面就叫阴。阴阳反映的是日地关系,当我们站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时,我们看到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中午到正南方,傍晚在正西方,晚上绕一圈,又从东方升起,这样一个运动的轨迹恰好构成了一个圆。在这样一个圆的运动过程之中,太阳照上的这一边就是阳边,照不上的这一边是阴边,阴阳两边恰恰是直角三角形的勾股两边。《周易》讲“易与天地准”,“刚柔交错,天文也”,这正是勾股交互作用的相变,或者说是阴阳交互作用的消长,其过程正是圆的轨迹,轨迹方程就是圆的方程:X2+Y2=R2。

勾股定理,就是日地关系的最好数学表达式。日地关系的阴阳勾股始终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不变统摄着变,变又支撑着不变。这是日地天则,也是易道之理。可以说把阴阳消长的关系解读成为数学里边的勾股相变关系,便形成了一个恢弘而清晰的科学画卷,就是从日地关系、从勾股定理、从阴阳关系到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二十四节气是浑然一体的,而这样一个一体不是示意图、不是概念图,是数学函数所表达的数学模型。

基于以上,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充满信心。但实事求是讲,这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应该在科学视域之下,去勇敢地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大。我们要在自信之中去完成这个任务,借助于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学这样一个世界语言去解读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既能走出国门,又能走入人心、走入实际。

2016年10月17日,陈克恭、马如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专论《太极图的数学表达》。

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整体中审视世界

陈克恭:中西应该互补,融通才能促进世界认知

凤凰网:您在论文里面列举的数学计算公式是一种世界语言。您也知道,前些年杨振宁先生说《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里面没有逻辑推演,而这是影响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您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周易,我就想到说,能不能用逻辑推演的方法研究《易经》,那不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吗?这个可能是否存在?

陈克恭:关于杨先生的这个论述或论断,媒体有广泛的传播。刚才我们讲过了,周易是以“阴阳”为范畴构建起来的一个世界观、一个哲学体系。这样一个哲学体系不仅对过去的中国人,对今天的中国人,对未来的中国人一定会有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高度认同杨先生这个意见的。但影响是同时两个方面的,我相信以杨先生的智慧,他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述《周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被大家所广为流传的多是负面的影响。

如果从思维方式来讲,分析的逻辑的解读和整体的辩证的解读,它是两种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确更多的倾向于从整体的、系统的、观念的角度去看事物,因而我们形成了天人合一等等这样一些哲学理念或文化意识。我们不像西方那样,把人与物、主与客分开。你看物理学就是以某物为研究对象,人是从这个物里边跳出来去研究它,而中国人更倾向于把人和物放在一起去考察。

举个典型的例子,北京有一条街叫府右街,从地图上去看,它在故宫的西边,在图的左边,怎么叫府右街呢?因为中国古人把图和人不是分开的,是把自己放进去,站在故宫、站在天安门上,你坐北面南的时候,东边自然是左,西边是右。这就是为什么故宫西边的街叫府右街,而不称府左街。所以,这就是一个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一块能够走到前边的原因。但这个发生不是在古代,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从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开始。笛卡尔就是把形和数结合起来,形数结合起来就有了解析几何,有了解析几何,就真正的有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数学手段,微积分、复变函数等等这个序列就发展起来了,奠定了今天的科学技术。

所以笛卡尔专门写过数学方法论,用这样一种方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从今天来看,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把辩证的、整体的、关联的意识和逻辑的、单向的、解析的这样一种分析能力,结合起来去统筹认识事物。既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同时又要整体去看,把各个方面集成,获得一个整体的象。所以东西应该互补,中西应该互补,文理应该互补,实现融通,去促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地关系昭示人类,要站在天极上以日地关系中所呈现的自然天则为准,从相反相成的昼夜之象和南北半球的冷暖倒置中得到启示,把握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去看待世界。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类不能搞“党同伐异”,搞“霸权”,要在整体中、系统中,关联地去审视世界。

我们今天传承伏羲文化,希望得到的是自信,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向自然学习、向人类学习、向各个民族学习,实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陈克恭在“2023年(癸卯)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文理融通,才能让经典有生命力

凤凰网:您去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上面发表了一篇论文,《论阴阳概念的科学属性及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一文。是通过日地关系科学实证,架起跨越鸿沟的桥梁。我看到编者还非常用心,组织了天文学、数学、哲学、地理学、文献学和古代汉语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两次评审论证,认为您的这篇文章关注了“国之大者”,创造了叙述方式,在学术上有较好的原创性。您还提出,在日地关系中,阴阳概念的科学属性强烈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这定将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我感觉,像您这样运用八卦和易经,似乎是在传统研究上的推陈出新。这种思维外国人未必会有,因为他们丁是丁、卯是卯,分得非常清晰。像您这种统摄性的思维,然后把跨越这么多的学科,可能在您看来是很正常的,您肯定是有自己的考虑。那么就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假设对方是一个西方的读者,您怎么解释,让他觉得既有中国特色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但是从科学上又能完全接受?

陈克恭:因为我是搞自然科学出身,也在国外学习过,之后在地方多年做党政领导干部,这个过程之中也始终秉持用科学的思维去面对我在工作上的一些事,可以说业务没有丢。大概50岁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痴迷。并且我个人认为,中、西要结合,文、理要融通。基于这样一个思路,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也有了一些成果。但时常遇到一个问题,文章不知道往哪里投,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术刊物多分社会版和自然版。几乎很少有把社会版和自然版合而为一的。刊物编辑也会有一部分注重社科的就不注重于自然,注重自然的不注重于社科。所以我几次发表文章,包括在《光明日报》上,即便是编辑认为不错,也必须把不同方向的人请来一起讨论。

我在大学担任过党委书记,所以也形成一种工作习惯,我做研究的时候,我会把学校里各个学科的教授或专家请来,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可以说,我所发表的文章不完全属于我个人,是西北师范大学各个学科、各个方向的专家教授的集体成果。所以,所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过文理各科学者讨论过的。我也是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教育学生,从原典开始,从经典开始,让基本的定理、基本的原理在起点处就是统一的,使学生养成以统一的观念、统一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的意识。对待《周易》,我们也是用这样一个办法,文理融通,各学科打通。我个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让经典有生命力。

当然这里边有些专家学者,基本上有他的传统路径,传统的言说方式。我工作经历的多样性,决定了缺少传统的路径依赖,我希望不同的路径道路彼此包容借鉴,发挥各自优势,从原点处搞清楚一些具体问题,讲清楚一些具体道理,融通融合发展。

标签: 科学   数学   阴阳   事物   八卦